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的华人区环境大多数都很差。有些移民刚来的时候以为住在华人区会有归属感,语言也有个适应过程,人际交流没障碍,生活习惯都没差别。加拿大温哥华的华人区所处的地段甚至还非常好。
华人区老移民很多是早年偷渡过来的,常年生活在社会底层,素质不高,很多家庭一旦有条件,就会搬离华人区。尽管华人区的租金都比较便宜,但是住在那里会直接阻碍到家庭融入主流社会,而且没有好的教育资源和医疗条件,对家庭和孩子的发展都没有好处。
虽然汉语和英语、马来语、泰米尔语一同被列为新加坡的官方语言,但是在新加坡以汉语为母语的家庭越来越少。在那里,只懂汉语就只能在日常生活中交流,无法进入主流社会。
谢钢去澳大利亚之前就做好了有英语语言障碍的心理准备,但他没想到的是华人之间也有语言障碍。刚移民的那段时间,他在华人餐馆打工,老板是祖籍广东的老移民,谢钢和他说汉语,老板表示听不懂。后来他慢慢发现,很多华人听得懂汉语,也会说,只是他们习惯说粤语,不太愿意迁就新移民。
美国发放的养老金和居住年限、纳税情况成正比,在美国,必须累计工作满10年、缴满40个季点(工作一个季度算一个季点)的社会安全税,退休后才能拿到社会安全金。但这笔钱也不够养老,还得加入其他的养老保险计划来补充。
美国实行复合式的医疗保障体系,包括社会医疗保障和私人医疗保险。富人有实力支付私立医院和私立诊所的高额医疗费及高额的私人医疗保险,看病比较轻松。
看病最头痛的是中产阶级,他们有一些财产,而国家不会替他们的医疗买单。如果在比较好的公司工作,公司会给雇员买医疗保险,但是一旦失业,同时就会失去医疗保险。他们看病的压力最大。
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政府会缩减公共支出,许多公立医院会取消免费医疗项目,公司为了减轻负担也会提高个人医疗保险比例,这就意味着个人要为医疗承担更多的支出。
中国移民很难在公司里获取技术类以外的职位,升上管理层更是难上加难。一些固有行为习惯也会导致公司对他们的评价不高。
大多数中国人在一开始进入公司的时候只参加华人社交活动,很少参加公司或是当地人的活动。看新闻主要看华语新闻,跟美国本地人交流也以“中国”为主题。这都会给人留下不愿意与大家交流的印象。
亨瑞移民专家表示,只有表现出愿意融入当地文化的态度才能帮你摆脱这些,谈论所居住城市的橄榄球队比赛,主动加入聚会,就更容易在职场上被接受。